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 > 正文
黏组词
发布时间:2025-03-01 20:29:48编辑:莘茜广来源:网易
黏,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广泛的使用场景。在日常生活中,“黏”字经常被用来描述物质之间的粘连性,比如“黏糊糊的糖稀”、“黏在一起的书页”。此外,在非物理层面,“黏”也常被用于形容人际关系或情感的紧密联系,如“朋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黏”字属于形声字,由“米”和“黏”组成,前者表意,后者表音。“米”字旁暗示了其最初的含义可能与粮食有关,而“黏”则传达了其发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字的意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了解“黏”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1. 黏性:指物质相互吸引并保持在一起的能力。例如,“这种胶水有很强的黏性,可以将两块木板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2. 黏着:表示某物紧贴于另一物表面。例如,“雨后的小路上,落叶紧紧地黏在地上,难以清理。”
3. 黏合:指通过某种方式使两个或多个物体紧密结合。例如,“工人师傅使用专用工具将破损的瓷器黏合起来,恢复了它的原貌。”
4. 黏人:通常用于描述性格或行为特征,意味着某人过于依赖他人,不易独立。例如,“他是个非常黏人的孩子,总喜欢跟在父母身边。”
5. 黏滞:形容动作迟缓,不灵活,或者液体流动缓慢。例如,“在炎炎夏日里,汗水从额头滑落,感觉整个人都变得黏滞起来。”
6. 黏液:指某些生物体内部产生的液体,具有润滑作用。例如,“感冒时,鼻腔分泌大量黏液,导致呼吸不畅。”
7. 黏土:一种常见的地质材料,因其良好的塑形性和黏性而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等领域。例如,“孩子们用黏土捏制出各种形状的小动物,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创造力。”
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到“黏”字不仅限于描述物理现象,还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人际关系及情感状态,展现了汉字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