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综合 > 正文

劝学古今异义

发布时间:2025-04-14 00:47:53编辑:顾浩黛来源:网易

《劝学》是荀子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古代智慧。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文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产生古今异义现象,这为我们理解原文带来了挑战。

首先,“君子”一词在古文中特指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而在现代语境下,“君子”更多地被赋予道德层面的意义,如“谦谦君子”。例如,《劝学》中提到:“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的“君子”强调的是通过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与现代意义上的“君子”内涵一致,但更侧重于行为实践和知识积累。

其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的“假”,在古代表示借助、利用之意,而今多指虚伪或不真实的含义。此处“假”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借助外物实现目标的认知,强调学习需要借助外界资源来达成目的。

再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在古代意为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如今则常用于表达情感态度。这一变化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专注力要求的淡化,与古代重视专注学习的态度形成对比。

此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青”与“蓝”分别指颜色深浅不同的染料,在古代象征着学生超越老师的现象;而现代人可能仅将其视为普通形容词搭配,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综上所述,《劝学》中诸多词汇虽历经千年仍保留基本意义,但部分用法已发生改变。这些差异提醒我们,在阅读经典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本意,从中汲取有益启示。同时,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智慧融入当代生活,让经典焕发新的生命力。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