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一词多义的词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美好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的词语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不同意义。
一词多义词语总结
词语 | 在文中的意思 | 不同语境下的其他含义 |
见 | 看见,看到 | 表示被动(如“见渔人”);表示被(如“不为外人所见”) |
闻 | 听说 | 闻名(如“村中闻有此人”);听见(如“闻之,欣然规往”) |
舍 | 舍弃,离开 | 房屋(如“便舍船,从口入”) |
志 | 心愿,志向 | 记录(如“寻向所志”);标记(如“处处志之”) |
道 | 道路 | 原理、道理(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 | 是 | 替、给(如“不足为外人道也”);做(如“遂与外人间隔”) |
得 | 得到,获得 | 能够(如“得其船”);满足(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行 | 行走 | 行为、品行(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问 | 询问 | 问候(如“问今是何世”) |
出 | 出来 | 出发(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总结说明
以上词语在《桃花源记》中都具有多种含义,这体现了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特点。理解这些词语的不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例如,“见”字在文中既可以表示“看见”,也可以表示“被看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尤为重要。
此外,掌握一词多义现象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古文阅读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力和欣赏力。因此,在学习《桃花源记》时,不仅要关注文章的思想内涵,还要注意其中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