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科技革命名词解释】第二次科技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这场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从以蒸汽动力为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向以电力和现代工业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过渡。
一、核心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飞跃,其主要特征包括:
- 能源革新:电力成为新的主要能源,取代了蒸汽动力。
- 技术突破:内燃机、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新技术相继问世。
- 生产方式变革:工厂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主流。
- 工业结构变化:重工业(如钢铁、化工)和新兴行业(如汽车、电气)迅速崛起。
- 全球化加速: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信息交流。
二、关键要素对比表
项目 |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
主要能源 | 蒸汽动力 | 电力、石油 |
核心技术 | 蒸汽机、纺织机械 | 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钢铁工业 |
生产方式 | 工场手工业 → 工厂制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作业 |
交通工具 | 蒸汽火车、轮船 | 电车、汽车、飞机 |
通信技术 | 马车、信鸽 | 电报、电话、无线电 |
代表国家 | 英国、法国 |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 |
影响范围 | 欧洲为主 | 全球范围,尤其是欧美国家 |
三、影响与意义
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它为现代工业社会奠定了基础,也开启了人类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的序幕。同时,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也为后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埋下了伏笔。
总之,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面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