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意思】“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原意是指在夜间鸡叫时、狗吠时所做的事情,后来用来比喻低微的技能或不光彩的行为。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虽然有小聪明或小伎俩,但缺乏大才或正道。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鸣狗盗 |
拼音 | jī míng gǒu dào |
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原意 | 形容在深夜中偷偷摸摸的行为 |
引申义 | 比喻低微的技能或不正当的手段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人的行为不够光明磊落,只靠小聪明 |
二、成语来源
“鸡鸣狗盗”最早见于《史记·孟尝君列传》。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他门下有三千食客,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人。有一次,孟尝君被秦王扣留,他的门客中有人通过“鸡鸣狗盗”的方式,帮助他逃脱。这里的“鸡鸣”指的是模仿鸡叫以骗开城门,“狗盗”则是指装成狗钻入城墙下的洞口。这些行为虽小,却救了孟尝君的性命。
三、成语用法与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靠鸡鸣狗盗的手段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 表示这个人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功。 |
这种鸡鸣狗盗的小把戏,终究不会长久。 | 表达对这种小伎俩的不屑。 |
虽然他没有大才,但鸡鸣狗盗的本事倒也管用。 | 指虽然能力有限,但能应付一些小事。 |
四、成语延伸理解
“鸡鸣狗盗”虽然带有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中性词使用,表示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不过,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中,通常还是偏向负面含义。
五、总结
“鸡鸣狗盗”这一成语,不仅承载了古代历史故事,也在现代语言中广泛使用。它提醒我们:做人做事应光明磊落,依靠正道和真才实学,而非依赖小聪明或不正当手段。